东川铜矿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采矿历史悠久,是我国著名的产铜基地,享有“天南铜都”的美誉。它是我国元古宙层控铜矿的典型代表,成矿特征明显,同类矿床分布广。
东川铜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杨子板块西缘,康滇地轴的中段东缘——东川块状隆起上,其东、南、西三面被断裂包围,北部与会理昆阳群相连,成矿区带属于康滇Fe-Cu-V-Ti-Sn-Ni-REE-Au蓝石棉成矿亚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第四系(Q),震旦系上统陡山陀组(Zd),元古宇昆阳群大营盘组(Pt2kn2d)、黑山组(Pt2kn2h)、落雪组(Pt2kn2l)、因民组(Pt2kn2y),古元古界小溜口组(Pt1x)。
(2)构造
东川铜矿区属于昆阳裂谷内会理-东川裂陷槽东端的一个梯形断陷盆地,其四周被边界断裂——麻塘断裂、普渡河断裂、宝九断裂、小江断裂所包围。矿区内部也形成了南北向与东西向两组主干断裂,其中南北向的落因破碎带和东西向的汤丹-滥泥坪断裂、黄水箐-新塘断裂、四棵树-面山断裂等具生长断裂或后期多次活动的特点,使东川断陷盆地进一步分解为一些半地堑式的沉积洼地。
(3)岩浆岩
矿区岩浆活动强烈,活动时间长,活动的高峰主要是因民期和晋宁晚期。因民期以火山岩为主,晋宁晚期以侵入岩为主。火山岩主要为细碧角斑岩系,其次为玄武岩,局部地段见粗面岩。火山碎屑岩有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积凝灰岩等。侵入岩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及少量的钠长闪长岩、石英钠长斑岩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见于因民组底部,其次为小溜口组、黑山组。侵入岩主要沿落因破碎带及其两侧的横断层、纵断裂侵入呈岩墙、岩脉状产出。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东川矿田的矿床可划分为两大矿带:北部为因民落雪矿带,全长28km;东南部为新塘-汤丹滥泥坪矿带(简称汤新矿带),断续延长17km。矿床类型主要有“东川式”铜矿床、“稀矿山式”含铜磁铁矿床、“滥泥坪式”铜矿床、“桃园式”铜矿床以及新发现的“小溜口式”和“播卡式”金矿床6种。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显示同生矿化的特征。另有某些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不规则囊状等产出,具有较明显的后生矿化特征。
因民铜矿:位于西部弧形褶皱带中段,落因背斜西翼,落因破碎带西侧。经地质勘查探获矿体20个。主矿体3个,呈层状、似层状。矿体走向340°~355°,倾向南西,倾角55°~80°。其中,一个主矿体长1725m,延深大于400m,真厚度1.21~12.60m,平均厚度5.04m,铜平均品位1.04%;另一个主矿体走向延长大于1000m,延深大于560m,矿体真厚度2.50~25.80m,平均厚度11.01m,铜平均品位1.09%。
滥泥坪铜矿:位于南部黄草岭弧形褶皱带西段,吊楼梯断裂与滥泥坪逆断裂之间,经地质勘查探获矿体21个。主矿体3个,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体总体走向63°,倾向北西,倾角57°~60°,矿体长200m,控制垂深分别是371m、199m和240m,平均厚度分别为1.40m、1.57m和6.35m,平均铜品位是0.76%、1.41%和1.15%。
本标本采自滥泥坪矿区白锡腊矿段。主要矿体有LL3、LV4,其特征概述如下:
LL3矿体控制长度200m,倾斜深438m,厚1.0~1.80m,平均厚1.40m;Cu品位为0.44%~0.91%,平均品位0.76%。矿体呈似层状、沿层透镜状产出,走向为63°,倾向北西,倾角57°。赋矿层位为落雪组一段,容矿岩石为灰白色硅质、砂泥质白云岩。
LV4矿体控制长度380m,倾斜深233m,厚3.75~15.00m,平均厚9.38m;Cu平均品位1.76%。矿体呈似层状,走向为56°,倾向326°,倾角64°。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区主要有3种矿石类型:硫化矿石、氧化矿、混合矿。以铜为主,伴生有益组分Fe、Au、Ag等。矿石结构有格状、乳滴状、文象状、叶片状、碎屑结构、粒状、交代残余等结构。矿石构造具沉积特征,主要为层纹状、韵律条带状、团粒浸染状、马尾丝状、叠层状、竹叶状、鲕状、波痕状、斜层理状等构造,受改造地段的矿石为块状、角砾状、揉皱状、网脉状构造等,氧化带矿石为皮壳状、葡萄状构造等。
标本名称 砂岩型铜矿矿石 编号 DB027 形成时代 中元古代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东川滥泥坪矿区白锡腊矿段。标本表面为灰白—黄白色,具重结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有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石英。Cu品位为0.62%
成因类型 海相沉积变质改造型 产地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