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 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
2、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
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 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
(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
(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
(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
(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
(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那么的约束力了。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5、上出
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飞椽出头。
6、步架、举架
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举,脊步七举。(举高:一般为相邻两檩的底面(平水)之间垂直距离来计算)
6.1举架(补)
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相邻两桁檩中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线,而古建工程的举架,在每个步架内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个屋面轮廊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飞檐为三五举。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7、上檐出
檐头挑出由飞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离称上檐出。大式带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飞椽前端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为总平出。无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其檐椽出挑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飞椽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两斗口为“吐水(出水)”。
8、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头梁,小式中叫插金柁,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并在金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结作用。廊深加大时,挑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组成一组梁架,下梁叫双步梁,上梁叫单步梁。双步梁除起联结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载。 挑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还有一条较小的只起联结作用的梁,与挑尖梁及抱头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随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间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两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带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梁的长短及架梁随着进深定。几架梁即几步架在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两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长的梁称为大柁,较短的一根称二柁,最短一根称三柁。大式做法则按梁架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称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层梁的两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另外还有四架梁、六架梁,这种双数的梁架多没有屋脊,脊部而多用过陇,做成园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卷棚式顶部的梁叫月梁(即顶梁)月梁上的瓜柱为荷叶墩瓜柱。 9桁檩、枋、垫板、角梁的构造权衡尺度:
桁檩放在各梁头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头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边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为檐檩,没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与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数的金桁(檩)则以上、中、下别之。 在每条桁(檩)下,与桁(檩)平行的,有垫板或枋。正心桁与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垫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两架梁头下瓜柱间的联系材、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当就是垫板,即所谓平水,就是梁头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脊桁檩下有脊垫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间的联系材。一、垫板:长按桁檩长,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二、挑檐桁:长按面阔一头加榫。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径再加拽架若干为长。径3个斗口。“径”是上金盘至下桁底为径,在放八卦线时必须注意加径。三、正心桁:长同挑檐桁。径为四个半斗口。径的尺寸要求同上。四、金(檩)脊桁:长按面阔。如有推山,外加出稍。径按檐柱径或按柱径的十一分之十,径同上要求。五、扶脊木:长、径同脊桁檩。六、脊桩:是用在脊上,安装正吻、正脊筒用。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桩。长按扶脊木径一径、脊桁檩径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长、宽按脊桁檩的1/3,厚按宽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七、老角梁:长按檐步架,并加平出檐的2/3再加冲即二椽径,后加一个半檩径,如有斗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长。高按三椽径或四个半斗口,厚二椽径 或三个斗口。八、仔角梁:重叠在老角梁上的梁为仔角梁,长按老角梁长,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冲一椽径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兽榫定长,高厚同老角梁。九、由戗:长按金步架计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举架高加斜定长,高厚同角梁。 注:举架高加斜按举架加斜法计算。
10、椽望及其他权衡尺度:
椽子有圆的方的两种,安放再桁檩与桁檩之间,方向与桁檩成正角。以承受屋顶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安在最上一排与脊檩扶脊木相交的叫脑椽,如卷棚式顶部是双脊桁檩时称为罗锅椽或顶椽。在各金桁檩上的椽子都称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称下、中、上花架椽之别,最下一步(即檐头)的椽子称为檐椽,该椽一端放在金桁檩上(如重檐下层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檩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飞头。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飞头称为平出。 在檐桁檩上与桁檩平行,紧放在桁檩上面(即金盘)设有椽椀,椽椀是一块木板按着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圆洞,使椽子穿过,以免左右移动。在带廊子的金檩上做闯中板,在脊桁檩上用一断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后向下两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圆洞(即椽窝)以承受脑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头的上面用小连檐将各椽头连住。从小连檐往里钉望板,顺着檐椽的位置弹上墨线为飞头椽线,钉飞檐椽位(即飞头)。在飞檐椽上面钉上大连檐。在每两根飞椽之间,并在小连檐上用一块小木板把飞椽空当封住,叫做闸当板,如果小连檐与闸当板连做时,而叫里口木,在大连檐上钉瓦口。
11、补其他尺寸:
翼角:建筑物四个转角处的檐头翘起部位称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翘飞椽等构件组成。
檐椽:长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举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径即长,径按檩径的1/3或一个半斗口。
飞椽(即飞头):长按檐平出的1/3为飞头头部,按三五举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头部尺寸,一头为一尾)即长,方按椽径或椽径的十分之九五。
踏脚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着檐椽的上面。长按前后金桁中至中,加三个檩径即长。高为檩径一份,厚为高的8/10。
草架柱:安在踏脚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缝板。长按踏脚木上皮至檩中为长。高厚按踏脚木高厚各一半。
穿梁:安在草架柱上。长按前坡与后坡步架的檩与檩中,外加两檩径为长,高厚同草架柱。 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10。
承椽枋:长按面阔、高按斜椽径三点三径,厚按高的8/10。(又法:高按金柱径,厚按高的8/l0。)
围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额枋下皮,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l0。(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样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样即加高四寸)。宽按建筑物周长计。厚按高的1/10。) 连檐:大连檐、长按通面阔。高厚同椽径,为了看檐头雄伟,可将大连檐加高(按高的1/10)。 小连檐:长按大连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为高,宽按一椽径。
瓦口:长同大连檐、高按下件定高,宽按高的3/10。
闯中板:长按面阔、高按椽径斜面,厚按高的1/10。
椽椀:长按面阔,高按椽径一份半,厚按高的2/10。
博缝板:长按椽长,外加榫即长。宽按檩径二份,厚按椽径一份或一斗口。
12、举架加斜法:
二五举一○;三举一○四:三五举一○六;四举一○八;四五举一一;五举一一二;五五举一一四;六举一一七;六五举一一九;七举一二二;七五举一二五;八举一二八;八五举一三一;九举一三五;九五举一三八;十举一四一。
13、大木结构的四种基本形式:庑殿、硬山、悬山、歇山
(1)庑殿:庑殿是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它共有五脊。因为面阔长于进深,所以前后两坡相交而成一条正脊,左右两山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可称为五脊殿、四阿坡。庑殿的构架,其正身梁架和桁檩枋与一般梁架构造相同,在左右两坡上与前后坡各金桁檩的相应部位设有两山金桁檩,以承托两山的椽子。这两山桁檩与前后坡相应各步架的桁檩,在四条垂脊分位下,做成搭角榫成正角相交。在两山各层桁檩处,在前后坡每层金桁檩中线的垂直面内,在其下面并与之平行的设有各层顺扒梁。顺扒梁分为上中下层,每层都是一头放在山面桁檩上,一头放在正身梁架上,在顺扒梁上,承托山面径桁檩与前后坡金桁檩相交点的柁墩称交金墩,如为瓜柱则称交金瓜柱,各层桁檩搭角相交处是放由戗的位置,由戗是从角梁后尾做刻半榫相交,继续往上如不推山则相交在脊瓜柱上,由戗是四垂脊的骨架。但为了使垂脊在立面投影上形成曲线,一般在庑殿顶上多采用推山法,推山的做法是除檐步架为方角不推外,自金步架至脊步架按进探步架每步尺寸递减一成。如七檩屋架每山面为三个步架(即檐步架、金步、脊步)各步按四尺一步架、除第一步(檐步架)是方角不推山外,从第二步(金步)开始推,第二步按檐步尺寸(四尺)减1/10推四寸的山;,第二步架净尺寸为三尺六寸,第三步按第二步推的尺寸三尺六寸的1/10推山,第三步(脊步架)净尺寸为三尺二寸四分,即七檩推山应向外推的总尺寸为一尺一寸六分,山面经过推山通步架(即三个步架和)共净尺为十尺零八寸四分。如九檩、山面坡是四步架,各步架为四尺;第一步不推山外,第二步架推四尺的1/10(四寸)净三尺六寸;第三乡按第二步架的三尺六寸推1/10,净三尺二寸四分;第四步架按第三步架三尺二寸四分推1/10,净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脊步架(太平梁位置)为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九檩推山向外推出的总尺寸为二尺二寸四分四厘,即太平梁位置采用推山法以后,金脊檩桁檩都相应加长,使脊桁檩悬出脊瓜柱以搭在雷公柱上,因此须加太平梁。太平梁长是前后坡两脊步架位放在前后坡金桁檩上,再在太平梁上加作雷公柱以支承脊檩。
(2)硬山:硬山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尽端是砖砌山墙,山墙内部有前后檐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檩,在缝里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檐柱直插到山柱上,构成梁架,称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单步梁、双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构造方法与单步梁,双步梁相同。
封建后期转角房屋结构中使用推山的办法为什么可以避免庑殿顶上出现平面投影为直线的角梁和由戗?
中梁,代表整座厝宅本身的安详 ,它本身所担负的如同一家之长栋梁的角色。在梁的下方中央部份皆都画有一面八卦以避邪制煞、镇宅平安,中脊梁上的八卦图形在绘图时,必须择日斋戒,使画出来的八卦发挥其避邪制煞、镇宅平安的作用。 中梁是庙宇或住屋本身的中心,也是进行仪式时定向的依据。在上中梁时所举行的隆重仪式,乃期盼中梁支撑永保建筑物之坚实,民宅合境平安,并能香火旺盛,泽被苍生,因此中梁安置的顺利与否就宗教人而言,不仅关乎有形建筑往后的坚实牢固,其本身的象徵性更影响到相关的人、事、物未来的命运。
中梁尚未动斧之前,可以任意摆置,但一经通书上所记之「动斧日」择吉日良辰动斧之后,此梁木本身就不再是凡俗之物。 首先先用净香、净符来净化,而后动斧取梁的尺寸。尺寸按屋体在其建筑上的吉祥尺寸来制作。制好之后,若尚未择选吉日良辰,则必须先「寄梁」,即把制好的中梁寄放在庙内或清净处所架起来,上香参拜,等候上梁吉日,因为宗教人认为经由动斧日动斧后的梁木已是有「梁神」在内的圣物,不可遭人任意触摸而受到污染。梁中央以红丝线绑「大百寿金」,两末端用红纸圈起来。
鲜花、红烛、发粿(各两份左右摆设对称)及圆仔三小碗,水果和五牲,木工的器具像墨斗、曲尺等。上梁工作要两位属龙和属虎的。一般民间有「龙虎伏位」的说法,是取龙虎相配较为吉祥有力,在此有助庙宇安详兴旺之意。上梁的作木师傅在腰际要系上红绫布条,红布有避邪破煞的作用
上梁过程鱼、鹅、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其他菜肴廿四碗及南北果品十二盆。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类的对联。对联用黄或绿色纸,切忌用红纸。梁之两端挂红绸,红绸下垂清顺治铜钿一枚,取“平安和顺”之意。上梁木工们要先净身之后,接下来是「拜梁」清净、然后祈请庙宇众神、三界地主、五方宅神、鲁班先师、梁神等作主,请神之后,主持者用朱笔点梁的两端称「点梁眼」,点梁之后,由两位生肖属龙与虎的人,按庙宇的左青龙、右白虎的方向将梁升起,通常只是象徵性地举一下,而后由大木师傅与助手执行。
梁的两端糊上「圆仔」(汤圆),象徵著梁与庙宇的结构密合为一体,而所绑的寿金,也随著梁一起接合於庙宇建筑之中,以求庙宇的长久、不朽之意。
当中梁升起时,全庙内外信徒齐喊「进哦!」「进哦!」在此热闹兴旺的声浪中,梁升上屋顶处接合完成,称为「归岫」此时放鞭炮、烧金,仪式完成。
有关中梁的安置,就东西向的屋宇而言,梁头朝北、梁尾朝南。南北向的屋宇,则梁头朝东、梁尾朝西。
忌讳丧未满周年、有进月内房、女人月事期间等人勿观看。
日时正冲属肖之人亦避之。
另外上梁完成,有人会用红色的绵绳两头各绑一叠约二寸半高的福金及银纸,挂在梁上,听老一辈说是要赚阴阳钱,意思是说大小钱都要赚,不会因钱数少而去拒绝客户,但梁下要有天花板隔住,不要轻易被看见。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古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礼仪,建房作为生产生活的一件大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礼仪。
据我国史料记载,建房上梁举行仪式始于魏晋时期,到明清时期已普及到全国各地。
建房礼仪实际上是一种求吉礼仪,人们举行这些礼仪的目的是祈求房屋永固、富贵长久、子孙满堂。按照民间建房的程序,建房礼仪大致上可分为选址、立中柱、上梁、立门、竣工等几项,其中,上梁仪式被人们视为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礼仪。
梁是建筑中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构件,承受着上部构件与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可分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单步梁、双步梁、骑门梁、月梁、抱头梁、太平梁等几十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民间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兴旺发达。过去农村有句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可见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所以每逢上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尽管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但上梁仪式都十分隆重,整个过程可分为祭梁、上梁、接包、抛梁、待匠等几程序。
选梁不取“独木”
可以说,整个上梁仪式都是围绕“正梁”进行的。在上梁之前,首先要精心选梁和制梁。按照泰顺地区的习俗,要挑选一根好的梁木并非易事,首先主人要亲自去南山物色梁木,选梁木的条件可谓苛刻,一是梁木必须是杉木;二是要笔直参天,枝繁叶茂;三是树龄不长不短,树形要从下到上大小尽量一致;四是树的四周要长有许多小杉木,越多越好,寓意多子多孙。如果是独木一根,就不能选用。
砍伐梁木的时候,不能破坏周围的小杉木,梁木伐倒时的方向要朝南,不能朝其他方向。动工制梁的那一天,要挑选吉日,木匠师傅要先点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然后开始制作。
梁木制作完成之后,主人便选定吉日良辰上梁。按传统习俗,上梁这一天不能和房主一家任何一个人相冲,否则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其他人的生肖如果与上梁的时辰相冲、相克,也要回避。
上梁时高喊“大吉大利”
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人们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由瓦匠、木匠等边说好话边敬酒。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将正梁拉上去。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在上梁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要求将正梁平平稳稳往上抬,忌讳一前一后,高低倾斜。但另外一些地方上梁时往往梁的东端高于西端而上,因为东端代表“青龙”,西端代表“白虎”,按堪舆学的要求,“白虎”要低于“青龙”。
将正梁放平稳后,主人要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寓意五谷丰登,并将红布披在梁上,有的地方在红布的底端缝上一双布鞋垫,寓意给新房主人铺垫家底。有的地方在正梁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米、麦、万年青等的红布袋,寓意“福、禄、寿、喜,万古长青”。此后,匠人将果品、食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由主人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东家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在“抛梁”时,匠人还要说吉利话,他们常说:“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并分发红包,整个上梁仪式结束。
外国上梁也有仪式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少人盖木房子了,但象征性的上梁仪式仍在不少地区沿袭传承,当房子盖到最后一层封顶时,人们也要挑选吉日庆祝一番。在外国,至今还有人盖木房子,德国人建房时在上大梁之后,也举行上梁庆典仪式,届时,木匠们要将花冠或一棵用彩带装饰的小树放在屋脊上,然后工头诚心祷祈,祝福房主人一家幸福吉祥。做完祷告后,还要为房主的幸福干杯,并要将空杯扔掉。最后,主人以丰盛的酒宴款待工匠。这些仪式虽然没有中国传统的上梁仪式那么复杂,但其祈盼幸福平安的用意是相同的。 伏以良时吉日,天地开张,祭梁万事大吉昌。生在深山万丈长,原来姓芳名金娘,弟子请汝来作正中梁,鲁班仙师亲手做,平安顺序富万年。一杯清酒敬梁头,主家代代中状元。一杯清酒敬梁尾,主家代代满家伙。一杯清酒敬梁中,主家代代进田庄。
假使庑殿顶两山的坡度与前后的坡度完全相同,则角梁,由戗的平面投影当为直线,中国古代建筑在大型庑殿顶上力图避免这种机械性的呆板,使用了推山的办法,《营造算例》说庑殿推山,除檐步方角不推外,自金步至脊步,按进深步架,每步递减一成。由于是递减,步架越往上,交金瓜柱位置越往外,坡度也越加陡峭,到了脊檩,推出距离比较显著,因而角梁、由戗的平面投影是连续的折线,而上方垂脊则是一道越上越内收的曲线。也由于推山关系,脊檩推到原来梁架以外,有一段悬挑部分,清式做法,还要在檩头下面加用一根立柱,一根横梁,以便悬推部分的屋顶荷载,特别是大吻的巨大重量可以直接传递到梁柱上,这根横梁叫太平梁,这根立柱叫雷公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