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候,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曾颁布了法令,严厉禁止私宰耕牛。包拯在天长县做县令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农民到县衙门来告状,说有人把他的耕牛舌头割掉了。
包公问他:“你来告状,有人知道吗?”农民回答说没有人知道。包公又问:“你的耕牛舌头被人割掉了,邻居们知道吗?”农民回答说:“邻居们都还不知道。”
包公对告状的农民说:“你不要担心,割牛舌头的人不久就会落网。你回去以后一定要秘而不宣,悄悄地把牛杀死,把肉卖出去。”农民回去以后趁夜杀了耕牛,天不亮就把肉拉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了。
隔了两天,有个人来到县衙门来控告那个私宰耕牛的农民,说他违反法令,清官府严加惩治。包公见割牛舌头的人自投罗网,心中暗自高兴,脸上却不动声色地听他说完。
待这人说完正想离开时,包公说:“且慢!既然来了,就把话说清楚,你为什么要割牛的舌头?”那人一听,目瞪口呆,只好如实供出做案的动机和经过。
原来,这个人与牛的主人素来不睦,曾因琐事而发生争吵,故而怀恨在心,便偷偷把他家的牛舌头割了下来,以为这样一来,耕牛便不能吃草,牛的主人只好把牛杀死,而他便可以以违反法律来控告牛的主人了,殊不知却败在包公手下。
扩展资料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
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
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邠、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
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邠、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