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断桥,最早也叫“段家桥”。之所以被称为段家桥是因为此桥是一对段家夫妇所修。
相传在很久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行人路过这里到孤山那边去经商、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被踩的烂断掉,行人十分不便。
在小木桥的旁边有一间简陋的茅舍,里面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他们两人手脚勤快,以捕鱼、摆酒摊维持生计。但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生意清淡。
一天晚上,夫妇俩刚要关门,忽然来了一个白发老人。老人说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
段家夫妇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鲤鱼,打上土酒,款待老人。老人连饮3碗,便呼呼入睡了。
第二天白发老人临别时,给了段家夫妇3粒红红的酒药,使段家酿出来的酒,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以后,天天顾客盈门,都为此酒而来。
段家夫妇见生意兴隆便拆掉了茅舍,盖起了酒楼。而且还专门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白发老人。白发老人没有收下钱,只是告诉段家夫妇,把钱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向小桥走去。
段家夫妇将钱收起来,站在门口目送老人离开,不料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了,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跑去相救,却看到白发老人自立于湖面,微笑着向他们挥手呢!然后,老人忽然就消失了。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原来是个神仙。两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计划将断掉的小木桥修建成一座石拱桥,以便利来往行人。
段家夫妇用自己的钱在桥断的地方修起了一座青石拱桥。从此,人们再不怕桥断了。当地人们为了怀念段家夫妇的善行,便把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关于断桥的起源,人们还有的说是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辨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熠熠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还有另一种说法更有意境,因为《白蛇传》中相传许仙和白娘子缘断于此,所以名为“断桥”。
断桥一般指西湖断桥。
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它的名气最大。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曾留下《断桥春草》一诗。
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中国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存断桥是1941年改建,20世纪50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
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南宋时又名宝祐桥,也称为段家桥。今桥为1941年重建。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断桥残雪景观内涵说法不一,一般指冬日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残雪似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五十年代又经修饰 。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