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皮的制作过程如下:
食材准备:猪皮
制作步骤:
1、猪皮买回家后,去掉白色脂肪部分,只留猪皮
2、处理好的猪皮放入冷水中煮滚取出,待凉处理干净猪皮上剩余的肥油
3、将处理好的猪皮洗净切成小块控干水分,放在油纸上,选阴凉的地方晾干?
4、锅里放油,油冷时将充分晾干的猪皮放入,文火慢慢加热,待猪皮充分被油发起膨胀时,撂出控干油
5、冷却后收藏,需要食用时,取出
注意事项:保存时,一定要避免接触空气,防止回潮!
鹊巷村生产猪皮的历史
潮汕有个澄海区,澄海区有个隆都镇,隆都镇有个小村,叫鹊巷村。鹊巷村因其大量出产一种地道、独特的肉制品——“爆炒猪皮”而闻名。
鹊巷村生产猪皮的历史可追溯到解放初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鹊巷村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完整的“爆炒猪皮”产业链,村民们按照不同的生产工序,各司其职进行生产分工:每天一大早,负责收购猪皮的村民们就出门到各地收购新鲜猪皮,回来后交给其他人进行去油、除毛、晾晒、爆炒等作业,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加工。据悉,从采购新鲜猪皮到产品出炉,每一片猪皮都要经过半个月左右的加工期。
“爆炒猪皮”一般都要经过熬煮去油、除毛、翻洗、晾干、爆炒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要求都很严格,否则就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选料方面,“爆炒猪皮”所选用的猪皮,必须是当天宰杀的新鲜猪皮,这样才能确保爆炒猪皮的质量;而用来“爆炒猪皮”的沙子则采自韩江,沙粒大小、重量必须均匀;“爆炒猪皮”的燃料则不是一般的煤气,而是产于闽粤一带的荔枝木柴,因为荔枝木具有火力均匀、耐烧等优点。技术方面,制作“爆炒猪皮”最重要的是:制作者必须对火候控制十分准确,否则就会出现炒焦等情况,导致前功尽弃。
鹊巷村生产的“爆炒猪皮”不仅爽口、香脆,炒、炖、煮、焖皆宜,而且还是美颜佳品,长期食用有利于保养皮肤,是餐桌上的特色美食。因此,逢年过节鹊巷村的“爆炒猪皮”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情况,产品不仅供应全国各地,还远销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国,并成为不少海外华侨青睐的“乡土特产”。
资料参考:爆炒猪皮
隆都镇的历史沿革
隆都镇地处韩江三角洲,系由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河流三角洲冲积和滨海海潮沉积交替作用形成。地势是以平原为主,中部低而四周高,东部诸小山丘,总名为西灵山,由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花岗岩出露构成,中部和西、南、北均系冲积平原。
全镇地面平均海拔(黄海高程)5米,集镇区店市海拔5.4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l.5米,地下水含铁量偏高,不能饮用。 隆都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雨热同季,酷热期短,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无霜期长,四季不甚分明。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217.7小时,常年平均气温在21~22℃之间,最高温度在7~8月间,为28℃,最低温度在1~2月间,为11~12℃。极端最高温日是1953年8月16日达37.3℃,极端最低温日是1955年1月11日达–4℃。霜冻期短,出现于1月份,无霜期长达362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5~11月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正面登陆的机率低,但年均受影响的仍达2~3次,尤以七、八月影响较大,1968年7月28自惠来登陆的3号台风,本镇最大风速为51.2米/秒,风力达12级以上。
本镇雨量介于潮汕平原、东南平原丘陵温热少雨区与中部平原丘陵温热丰雨区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674.6毫米,年降水日为190天,主要集中于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2%,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降雨为主,7~9月为后汛期,以台风雨为主,年降雨量最多是1983年,达2441.1毫米, 24小时降雨量最大为1955年7月21日的297.4毫米。 隆都镇地处韩江下游三角洲,三面环水:东溪、北溪、南溪。
东溪是韩江东边的古河道,是韩江出海支流之一,全长19公里,平均宽度为500~800米,流经镇域南部,是隆都与上华、潮安县江东镇间的界河,该段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谷宽、河床浅,历史上多发生水灾。
北溪是本镇东面的韩江出海支流之一,也是韩江的东边古河道,全长约25公里,宽度为250米,是隆都与莲华镇的界河,流经本镇河段长6.14公里,平均宽仅120~150米,河道窄且弯曲。
南溪亦称沙尾溪,是粤东三大古运河之一,开凿于宋元佑至元符年间(公元1086~1100年),由宋盐官李前率众挖掘,全长9.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220米,是隆都与莲下镇、溪南等镇间的自然界河,也是东里港口与潮州韩江上游地区水上交通的重要通道。
隆都镇地势低平、三面环水,受到韩江洪水和台风暴潮的双重威胁,防洪尤其重要。每年四至九月有洪水威胁,警戒水位是潮安水位13.5米,历史最高水位发生在1964年6月,潮安水位为16.95米。本镇防洪江堤18.36公里,其中东溪8.39公里,南溪6.99公里,北溪2.98公里。防洪堤大部分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隆都镇系由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河流三角洲冲积和滨海海潮沉积交替作用形成,地层自上而下有粘土层,细沙层,中沙层,沙泥相间出现,地基基础下部广泛分布有高压缩性淤泥层,地质较差。
隆都镇位于韩江三角洲南部轻度断陷区,属华夏系构造第二复式隆起地带,地震基本烈度为八度,为国家地震局划定的地震烈度重点监视区域。
隆都镇别名店市,其行政设置、区域、名称和境域都随历史更迭,屡经沿革。隆都镇地域成陆年代较早,约在4300~2500年间,远在唐代已有人居住,皆以渔耕为主,时隶属于海阳县,是为澄海县开发较早的地区。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隆都属于潮州的海阳县的一都,称“隆眼城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隆眼城都归饶平县,仍称隆眼城都,至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始简称隆都。明清时期,店市墟集已成为潮、澄、饶三县商品集散地,其时,隆都商贾云集、市场活跃、经济繁荣、富甲一方,成为饶平县经济的重要支柱,故有“无隆不成饶”的说法。置隆眼城都时,都域包括今之莲华镇全境和潮安县磷溪镇之厚洋堤村。建国后,隆都自饶平县割出划归澄海县管辖,称隆都区,同时拆出莲华镇区域归澄海县苏北区,拆出厚洋堤村归潮安县磷溪镇管辖,又从潮安县铁铺镇拆出溢洋、东山村归隆都管辖,之后名称建制屡有变更,直至1986年改为隆都镇,1987年再次拆出原下西乡三个村归东里镇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