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河南省
4112, 三门峡市
411201, 市辖区
411202, 湖滨区
411202000, 湖滨区直
411202001, 湖滨街道
411202002, 前进街道
411202003, 车站街道
411202004, 涧河街道
411202005, 大安街道
411202006, 会兴街道
411202007, 崖底街道
411202201, 交口乡
411202202, 磁钟乡
411202203, 高庙乡
411202560, 向阳街道
411221, 渑池县
411221000, 渑池县直
411221100, 城关镇
411221101, 英豪镇
411221102, 张村镇
411221103, 洪阳镇
411221104, 天池镇
411221201, 仰韶乡
411221203, 仁村乡
411221206, 果园乡
411221207, 陈村乡
411221208, 坡头乡
411221209, 段村乡
411221210, 南村乡
411222, 陕县
411222000, 陕县直
411222100, 大营镇
411222101, 原店镇
411222102, 西张村镇
411222103, 观音堂镇
411222200, 张汴乡
411222201, 张湾乡
411222203, 菜园乡
411222205, 张茅乡
411222206, 王家后乡
411222207, 硖石乡
411222210, 西李村乡
411222211, 宫前乡
411222212, 店子乡
411224, 卢氏县
411224000, 卢氏县直
411224100, 城关镇
411224101, 杜关镇
411224102, 五里川镇
411224103, 官道口镇
411224104, 朱阳关镇
411224105, 官坡镇
411224106, 范里镇
411224107, 东明镇
411224200, 文峪乡
411224201, 横涧乡
411224202, 磨沟口乡
411224203, 双槐树乡
411224204, 汤河乡
411224205, 瓦窑沟乡
411224206, 狮子坪乡
411224207, 沙河乡
411224208, 徐家湾乡
411224209, 潘河乡
411224210, 木桐乡
411281, 义马市
411281000, 义马市直
411281001, 千秋路街道
411281002, 朝阳路街道
411281003, 新义街街道
411281004, 常村路街道
411281005, 泰山路街道
411281006, 新区街道
411281007, 东区街道
411282, 灵宝市
411282000, 灵宝市直
411282100, 城关镇
411282101, 尹庄镇
411282102, 朱阳镇
411282103, 阳平镇
411282104, 故县镇
411282105, 豫灵镇
411282106, 大王镇
411282107, 阳店镇
411282108, 函谷关镇
411282109, 焦村镇
411282200, 川口乡
411282201, 寺河乡
411282202, 苏村乡
411282203, 五亩乡
411282204, 西阎乡
411282400, 灵宝市园艺场
411291, 经济开发区
陕县百株古树名木 留下无数优美传说
陕县的古树名木颇多,共有116株,其中有很多的古树留下了很多的优美传说。
1、七里古槐。县东观音堂镇七里村,距三门峡市43公里。树高24.4米,树围8米,树形奇特,挺拔苍劲,群众称其为龙头凤尾。古槐旁边的小河两岸,有龙山和商周文化遗址。由于它地处古代交通要道,传说唐朝商大将尉迟敬德勒马观古槐,欣赏赞叹古槐的雄姿,长时间不愿离去。至今,游人至此常驻足观赏、摄影留念。
2、窑店斛栎。位于陕县窑店林场槲树窑村,树高24.5米,胸围4.38米,冠幅21米,树龄1000余年,其生命力极强,虽历经沧桑,却仍刚劲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故曰“长寿树”,方圆数十里群众,或喜得贵子,或为老人祝寿,常到此树前挂上长寿锁祈祷供敬,以佑平安,该自然村也由此而得名。
3、尖角坪槲树。位于陕县店子乡店子村尖角坪村中央,树高31米,胸围5.3米,冠幅25米,树龄超过千年,有河南省第一槲树之称誉,该树枝干粗壮,形状独特。据当地百姓床说,很久以前大旱,百姓见此树大而奇特,就在树旁求雨,竟应验,既有龙王落此处之说,后建庙供奉,此树也有“神树”之说。
4、扁担棠梨树。位于陕县宫前乡太子沟村柳树沟自然村的十字路口,树高8米,胸围1.2米,冠幅8.5米。该树树形古老典雅,枝繁叶茂,树干的2米左右处分杈,像一个肩挑重担之人利于路口。据当地群众讲,它的第一代大约生于明清时期,此为第二代。两代树型竟惊人相似。相传,明朝末年,七月流火,一位大将军带兵从此经过,在树下纳凉,行军二里多后发现马鞭丢失,即差人回头找,士兵问在何处,将军说:“在扁担棠梨树上”,该树也由此而得名,此树成了当地群众的风脉树,才得以保护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