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现存的水榭戏台。
2、文儒坊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该名在宋时就已存在。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
3、南后街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4、郎官巷
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5、杨桥巷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