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地处北纬33°39′-34°02′,东经112°43′-113°18′。东和东南与平顶山市郊区接壤,南和西南与鲁山及平顶山市西区相连,西北与临汝县交界,北和东北与郏县毗邻。县城在县境中部偏南,东北距省会郑州市134公里,东距平顶山市区30公里,西北距洛阳市141公里。
宝丰县—境域
县境域自置父城至今,历代多有变化。
明正德元年(1506年),宝丰的境域为:县城东至襄城县境50里,界在扈家口;西至鲁山县境15里,界在荆山铺;西北至汝州境50里,界在草店铺;东北至郏县境25里,以汝河为界;东南至叶县境70里,界在秋河里。广120里,袤65里。
清嘉庆元年(1796年),宝丰的境域为:东至郏县境45里,界在禄庄东;西至伊阳县境105里,界在党庄西;南至鲁山县境18里,界在马渡街南;北至郏县境33里,界在大韩庄北;西北至汝境40里,界在郭庄北;东南至叶县境65里,界在下石桥东南;西南至鲁山境20里,界在李庄西南。
民国21年(1932年),其境域为:北至北汝河,与临汝、郏县相望;东至西杨村河,与叶县相隔;西南至青草(条)岭、锯齿岭,与鲁山接壤;西北至莲屏、湖浪、三堆诸山,与临汝毗邻。民国25年(1936年)境内的临汝插花地划归宝丰,全县境域总面积约840平方公里。民国32年(1943年),省民政厅划定临汝、宝丰间杨其营西南普济桥至楚范(今范庄)西退水渠一带为两县县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境区有六次较大变动:1954年,原属临汝县的魔冢营、苇子营两个小乡划归宝丰;1956年1~5月,县境东部原九里中心乡的东高皇(今平顶山市西高皇)、余沟、北褚庄、井营、阎庄、姚孟6个小乡先后划归平顶山办事处;1958年4月,县境东南部留村乡的留村、谢庄、石庙、油坊头、苗侯、郭庄、李堂、后张庄8个自然村划归平顶山市;1961年12月,县境西南部韩庄、南顾庄两个公社的12个大队划归平顶山市;1971年5月,薛庄公社的28个大队以及闹店、大营、张八桥3个公社的11个大队,划归平顶山辖区;1984年6月,曹镇乡划归平顶山市郊区。1987年,县境区西起观音堂乡的高洼村,东至李庄乡的陈家村,长54公里;南起小店乡的马街村,北至北汝河河床中心,宽27公里;总面积为722平方公里。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有几个乡镇
大营镇属于平顶山市宝丰县。
大营镇,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地处宝丰县西部,东邻张八桥镇,东南与平顶山市石龙区南顾庄乡接壤,南与鲁山县观音寺乡、仓头乡交界,西北与汝州市蠎川镇相接,北邻前营乡,东北和商酒务镇毗邻,距宝丰县城20千米,区域总面积126.65平方千米。
大营镇地处豫西南伏牛山余脉,西部山区西高东低,地势起伏,东部岭洼相间,东接黄淮平原,境内山峰有药皇顶、娘娘山、锯齿岭等;最高点为西部无名山海拔740米,最低点大营镇解洼海拔197米。
建置沿革: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临汝县管辖的村庄归属宝丰县,同年建大营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大营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为二区。
1955年,称大营中心乡。1958年8月,建上游公社。1959年,称大营公社。1961年5月,称大营区。1965年8月,复称大营公社。1983年底,改称大营乡。1985年2月,由大营乡改为大营镇。2005年11月,观音堂乡并入大营镇。
一共有12个乡镇,分别为:城关镇、周庄镇、闹店镇、石桥镇、商酒务镇、大营镇、张八桥镇、杨庄镇、肖旗乡、赵庄乡、前营乡、李庄乡。
宝丰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山峰为宝丰与鲁山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740米,东部最高山峰为擂鼓台,海拔505米,最低处是东部闹店镇的洪寺营村,海拔98米。东、西部多山,中部平原与丘陵相间。境内有山峰85个。
宝丰县地属暖温带,为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以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温气爽,冬寒少雪为特征。年平均气温14.5。C,降水量769.6毫米,日照2183.7小时,无霜期215天。境区地处豫西山地与黄淮平原两大地貌过渡地带,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