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花都黔西,你会感到这里山势雄奇,溪环河绕,奇花异卉,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她有黔西大定“一枝花”的美称,更有闻名于世的“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名满高原的“穿洞文化”遗迹,有明清文化遗迹“水西公园”和“观农台”,有人们恋恋不忘的“八大景致”,也有新修水利水库而形成的支嘎阿鲁湖、东风湖、索风湖、六广湖、沙坝湖、大海子以及红军战斗遗址鸭池河、英雄桥等等。
沙井观音洞位于距县城30公里处的沙井乡观音洞村,是我国长江以南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大的遗址,其洞系石灰岩溶洞,洞口高出洼地15米,海拔1450米,分为主洞和南北两个支洞,洞穴堆积百达9米,分为上下两个部份,九个文化层,延续时代距今24万年左右,已出土石制器3000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23种,2001年由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鼎足而立,素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它是中国南方人类始祖的发祥地,是贵州悠久文化的源头。
穿洞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位于距黔西县城3公里处的新民村。与穿洞相邻约千米的大龙洞,洞厅高大幽长,洞内钟乳密布,千姿百态,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区环山绕水,溪流蜿蜒,田园风光优美,农家座落有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明清历史文化遗存水西公园是以明代正德年间修建的观音阁为基础,始建于民国初年,坐落在东郊狮山西麓,占地6万平方米。园内有文峰书院,有古塔挺立,翠柏参天,阁厅飞檐,曲径幽深,先贤塑像,石碑石刻,书画楹联,红柱青瓦,古韵建筑等等,都是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水西风韵。
英雄桥,也称将军桥,实名渭河大桥,建于康熙30年(1691年),地处黔西县定新乡渭河大鲵保护区,横跨龙洞沟,是黔西通往金沙公路的主要桥梁。1936年和1950年,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均在桥附近与敌激战,一批指战员牺牲于此,故名“英雄桥”。1981年,黔西县人民将此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修建烈士纪念碑。碑体用水泥浇制,正中用鸡血大理石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顶塑有红军和解放军两个英雄形象。
鸭池河系乌江之上游,是清毕路的咽喉要道,水深流急,两岸峭壁,史称“天险”。1936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同志的率领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勇敢机智地从古渡口强渡成功,进占黔西。2月5日,在县城新川祖庙召开重要会议,决定向大黔、大、毕地方实施战略转移,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滇川黔革命委员会人民政权。为纪念红二、六军团长征时强渡鸭池河,1985年,黔西县人民在鸭池河左岸321国道盘山公路边修建纪念碑。碑前边沿用鸡血大理石镶嵌,刻有“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8个大字。纪念碑设计朴实肃穆,是缅怀先烈、回顾革命历史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
李世杰陵墓位于黔西城南15公里的雨朵镇扯泥坝村,是我县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墓葬之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分天地人三台共五级,天台为李世杰和夫人高氏合葬墓;地台上原置有石马、石羊、石人、石虎、石狮等石雕塑;人台上有华表、御祭碑、祠堂等。
李世杰官至清代乾隆时期兵部尚书,为官五十余载。以勤政廉洁,秉公办事,忠厚为人,能文能武,关心军民,注重农教,同僚敬佩而扬名天下。
武庙位于黔西城中心,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正殿是贵州省较大的单体建筑之一,其四根集各种雕刻手法于一体的盘龙廊檐石柱,雕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石狮、石象柱础在全省亦很少见,特别是双观音兜的墙,在贵州省仅此一处。
三楚宫戏楼在城关,始建于嘉庆六年(1801年),光绪十九年(1892年)重建,由照壁、两耳房和戏楼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三楚宫戏楼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巧妙, 雕刻工艺精湛,人物造型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