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通常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表迅速隆起、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的。
我国有很多壮观的峡谷,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云南的金沙江虎跳峡谷,那你知道这些峡谷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就来说说峡谷是怎样形成的。
详细内容 01峡谷是指规模较大、狭窄而深的谷地。峡谷可深达几千米,它的两坡陡峻,底部却很狭窄,横剖面呈“V”字形。
02峡谷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表迅速隆起、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的。在山区,由于地表斜度较大,因而河水水流湍急,许多沙、土会被水流一起带走,这就是侵蚀河底作用。随着河底越来越深,两岸岩壁呈现几乎接近垂直的峭壁,峡谷也就因此而形成了。
03峡谷是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V形谷的一种。一般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隆起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易形成峡谷。中国长江的三峡,黄河干流的刘家峡、青铜峡等,是修建水库坝址的理想地段。峡谷由峭壁所围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长时间侵蚀而形成。
04许多人在印象中一直认为地球上最大的峡谷是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不过1994年被证实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才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其长度为504.9千米,平均深度达5000多米;太阳系里最大的峡谷是位于火星赤道上的水手号峡谷(Valles Marineris)。
地貌:
一、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
1、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
2、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
3、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
二、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分为:河漫滩(平原)、堆积阶地、洪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相连,就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水淹没继续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影响因素: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而普遍,大陆面积约90%的地方都处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控制之下,降水冲蚀地表,沟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宽加深,坡面上的流水冲刷着整个坡面,使之趋于破碎。
扩展资料
平原河流的特点如下:
1、河谷中具有较厚的冲积层,可达几米或几百米;
2、河谷中多发育有完好的河漫滩,谷坡较平缓(除局部狭窄河谷外),谷底与谷坡一般没有明显分界,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河床之间仍有明显分界;
3、河床断面多为"U”或宽"W”字形,较为宽浅;
4、河岸形态比较规则,但易变化;
5、河流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的曲线,比降较小;
6、河型依所处的自然条件发展成为顺直、弯曲、分汊、游荡等河型,它们之间可因条件变化而发生转化,这在山区河流是少见的;
7、河床中形成许多微地貌形态,如沙波等。
——河流侵蚀
——河流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