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扶风县,有一个召公镇。这个镇在当地有一个名字叫“菊村”。如今,当地许多人还这样叫它的老名字。
说起这个“菊村”,不能不先说起一个历史名人,那就是西周时期的召公。
《史记-召公世家》里记载:“召公,姓姬名奭(shì),西周宗室,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因食采邑于召地,故谓之召公,又称召康公。”
召公是周公的弟弟。周公是西周时期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如今,在宝鸡市岐山县还有一座“周公庙”。
县志
据《扶风县志》载:“在县东北30里,有召公古迹,今为召公镇,亦名召村,俗名菊村,召康公祠在焉。”据考证:在公元前83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封姬?#93;召公为右相,召公便在此地开设公馆,栽植甘棠树。他常在树下听讼断狱,教化百姓,并在馆内聚集子仆、兵士、当地百姓讲学论道,习周公之礼,论学问之道,开创了周代“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
召公有一大爱好,就是他非常喜欢栽植菊花,众人知其爱好多助他栽植,在当地逐渐形成菊花园。每到秋季,菊花一开,金黄一片,观赏者络绎不绝,当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镇。后来,人们就把此地的名字叫“召公”、“召村”或者叫“菊村”。
这就是“召公镇”又叫“菊村”的来由。
召公去世以后,后人思其遗爱,为保护甘棠树勿被采伐而作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公所菝”。公元1810年前后,这棵甘棠树尚在,高达13米,粗4米许。后在战乱中,“甘棠公馆”和这棵甘棠树均被毁了。
召公镇从西周时候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适于农耕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召公镇自古及今一直是民风淳朴,儒教昌盛,人才辈出,真是地灵人杰!
召公镇的介绍
因西周初年召(shào)公曾于此设馆讲学而得名。1950年设召公区,1956年改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镇。人口3.5万人,辖召公、新庄、吴家、官道、吕宅、西张、后董、灵护、大槐、召光、三头、作里、召首、袁新、巨良15个行政村。
召公镇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又名“菊村”,因周朝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八大镇之一。与咸阳市的乾县、武功县毗邻,自古就有“鸡鸣一声听三县”之美誉。《诗经》里留下了召公甘棠遗爱的千古佳句。全镇辖15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8245户,35056人,53844亩耕地,总面积4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