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的民间传说如下:
白马寺历来香火旺盛,这与它的动人传说有关。明弘治年间的《桐城县志》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心急如焚,跪叩西山求雨,其心之诚,感动上苍。
当他骑白马去云雾峰拜见雨神后,顿降甘霖,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雨过天晴,人们将张孚卿夫妇合葬龙眠山口,建庙祭祀,即昔日“境主庙”。
而其坐骑白马,却被冲到龙眠河下游十余里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厚葬之,建“白马庙”祀之,撰联于庙门两侧:“惜民胜惜身,万户张侯忠莫比;载德亦载力,千秋良骥义能齐。”白马乡也因此而得名。
扩展资料白马寺齐云塔的离奇说法:
据说这里原来有一个蛤蟆精危害四邻,让百姓不得安宁,后来一个僧人把这个蛤蟆精制服了。佛家慈悲,僧人没有伤害蛤蟆精的性命,而是让它驮塔赎罪,于是就有了齐云塔。
齐云塔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你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蛤蟆的叫声,百试不爽。当地人传说,这声音就是那个驮塔的蛤蟆精发出的。
其实这只是一种回音现象。在当时修塔时,能工巧匠根据声学原理,把塔修成了“回声塔”。齐云塔比著名的回音建筑——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建于1530年)要早350多年。
齐云塔远看近看不一样,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看也不一样。远看,中间大,上下小;近看,从下往上缩小。从南看,塔往北倒;从北看,塔往南倒;从东看,塔往西倒;从西看,塔往东倒。齐云塔蕴藏的是佛教的一个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白马寺
吴帝孙权追封蒋子文为蒋侯,继而又加封“白驮将军”(民间俗称白马大将军)。于是东吴大江南北,民间广建“白马将军庙”供奉白马将军———蒋王神侯塑像,除设庙宇,民间家家均有“白驮将军”或“白马大将军”牌位,专供驱邪避凶之用。此风俗流传了1000多年,形成了白马宗教民俗文化,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才逐步淡化和消失。
白马庙在元末明初,虽称白马将军庙,但只供蒋王神侯塑像,并无白马塑像,后增白马塑像缘于祭祀姑苏王张士诚。白马庙历史上叫徐家庄。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曾屯兵在徐家庄一带。张士诚有一匹心爱的坐骑———白马,夜间出厩,践踏庄稼,张士诚发现后,教人用铁钉钉入马蹄。当地农民感其纪律严明,后筹资雕塑了白马像,供奉在白马将军庙内。在姑苏王张士诚影响的江淮和吴越地区,各地白马庙纷纷仿效泰州白马将军庙,都增设了白马塑像。
古代白马庙,与新庄的太慰庵,王庄的隆昌庵,马庄的观音庵,李庄的青龙庵相关联。一庙四庵,香火缭绕,名师众生。1936年,农历六月初三,韦驮菩萨圣诞这天,原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九华山佛学院院长、九华山祗园禅寺第48任方仗———仁德法师(俗名李德海,1926年6月出生于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前港村),就是从太慰庵出家步入佛门。
另据,清道光年间泰州学者夏荃《退庵笔记》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苏北,淮扬道兵务副使刘景韶在泰州大败倭贼,“然则公(刘景韶)之英武杀贼,保障一方盖有神助也”,因为白马将军“蒋侯(子文)从天空授以丈八长矛,盘舞如飞,为刘助战也”。白马将军庙在百姓心中又增加了几分敬意。时至上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日寇,大江南北的白马将军庙香火特旺,这缘于民间百姓祈求蒋王神侯(白马将军)为我抗日将士显神灵助神威。
未形成地名前,白马庙建在徐家庄的东南方向,有大殿六间、门厅六间、东厢房六间,西厢房二间加走廊。这里先以徐姓为主,明代中叶弘治年间,王姓兴起,两大姓便为庄名相争。据传,诉至县衙时知县发问:你们两个家族名望再大,能大过白马将军吗?于是提议大家共认白马庙为庄名。从此泰州志和泰县志中出现白马庄、白马村、白马乡的地名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