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在伊利、妙士、馋神、合隆等龙头企业拉动下,以奶牛、大鹅为主的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万寿菊加工项目的引进和城郊杂粮杂豆集散市场的逐步规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优势产业的不断壮大,牵动了饲草饲料、兽医兽药、运输、建筑、电力、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从业人员达5万人以上。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前,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元代,杜尔伯特地区是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封地。明代中叶,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游牧于嫩江流域,形成杜尔伯特部。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建立杜尔伯特旗。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撒销杜尔伯特旗,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地区的土著民族是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杜尔伯特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游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蒙古族人民由于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生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特色体系,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涌现了大批的历史名人,流传着古老的民族传说。随着各民族文化经济的联系,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清光绪三十年(公元)蒙地开放,大量汉族人民的迁入,蒙古族和汉族的生产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使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流传在杜尔伯特草原的传说和故事如《罕代》、《萨日朗花为啥是红色的》、《布拉合的传说》等都是这个历史时代形象的记录。伪满统治时期蒙古族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僧俗告统治者的压迫,创作出很多斗争性很强的口头文学作品。如反抗王公贵族压迫的歌曲“咒骂那公老”,反对去劳工的歌曲“劳工叹”,有革命意义的歌曲“陶格陶”的“嘎达梅林”以及嘎达梅林的故事也传入杜尔伯特草原。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矛头直指僧俗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汉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为杜尔伯特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民歌、故事、东北大鼓书、二人转、大秧歌、相声等也在杜尔伯特地区广泛流传。新中国建立以后,杜尔伯特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使之得到了更加空前的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将为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