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水先民就繁衍生息在北乾、腰家河、林皋河一带。远古,白水为国,属诸侯封邑之地。黄帝时叫阳武,夏商时称彭衙邑,西周末期为彭戏.春秋时属雍州之域,设彭衙邑(今白水彭衙村一带),又设汪邑(今白水方城一带)。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设白水县。秦仍用白水县名。西汉景帝时废白水县,建粟邑县(县址在今县城以北37.5里一带,以仓颉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县,都属左冯翊。王莽改衙县为达吕县,改粟邑县为粟城县,均属列位大夫。东汉初,废粟城县。三国魏时并衙县为粟邑县,晋时惠帝复建衙县。北魏真君七年(446)在故衙地又置三门县,在故粟邑地复设白水县,后废。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废粟邑县,在故粟邑地复设白水县,并设白水郡,治所在白水县(今陕西省白水县),井设姚谷县,辖今县东北部;设南泉县,辖今县南部。白水、姚谷、南泉3县俱属华州白水郡。隋开皇三年(583)废白水郡(姚谷县.南泉县并入白水县),实行州县制,白水县属同卅。隋文帝废郡,以县隶州,从此自后,历代不再设郡。唐贞观年间,县治由故粟邑地迁于今治,隶属同州后省人奉先县;五代,复建白水县,先隶属同州,后隶属耀州。宋,白水县隶同州;金,隶京兆府耀州;元,隶奉元路(后改安西路)同州;明,隶西安府同州;清初,白水县隶属同州。雍正三年(1725)改属耀州,雍正十三年(1735)复隶同州;民国2年(1913),白水县隶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16年(1927)道撤销后,隶属陕西第八行政督察区。 白水县于1948年3月解放,初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49年隶属大荔分区;195O年隶属渭南专区;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为蒲城县。1961年9月,恢复白水县建制,隶属陕西省渭南市。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联结关中与陕北的咽喉
要地,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
白水县地处东经109。16′-109。45′,北纬35。4 ′-35。27′之间,东隔洛河与澄城县
相望,南接蒲城县有五龙山相隔,西接铜川市郊区与渭北黑腰带相连,北以黄龙山、雁门山为界
,与宜君、黄龙、洛川三县毗邻。全县总面积98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万亩,辖6镇8乡
,19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人。
白水县境内地貌复杂,地形破碎,表现为三山(西北雁门山、东北黄龙山、东南五龙山)盘
踞,五塬(大杨塬、史官塬、尧禾塬、北井头塬、雷村塬)起伏,两河(南面白水河东面孔走河
)沿界通过,1178条沟壑纵横交错。塬面从北向南倾斜,海拔落差446-1568米,平均海拔850米
左右。洛河西北向西南穿境而过,将白水切割成河南、河北两大块。地貌总体分为中低山区,黄
土梁塬、黄土台塬和黄土沟谷四种类型。
白水县森林覆盖率为28.8%,植被覆盖度为36.3%,主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以及少量
乔木林和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境内土壤多属黄土母质,主要有褐土、娄土、黄土、红土等7个
土类 ,质地良好,以轻壤和中壤为主,肥力特点是富钾,缺磷,少氮。
白水县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无霜期长
。历年平均气温11.4℃,年极端最低气温-18.4℃,年极端最高气温38.9℃,无霜期207天左右
,历年平均降水量568毫米,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且多为暴雨。日照充足,光热资
源丰富。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以干旱、暴雨、霜冻、冰雹、连阴雨等为特
征的自然灾害频繁。
白水县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县,全县拥有33万亩荒山荒沟,是全国各大苹果产区中唯一符合
苹果生产最适宜区七项指标的县份。睿智勤劳的白水人民正是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承
载苹果栽培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不断强化苹果生产管理,积极推广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
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扶持发展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把
苹果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白水苹果果个硕大,果形圆正,果皮细嫩,洁净光滑,色红艳
丽,肉质致密,细脆多汁,酸甜适度,营养丰富,纯天然无公害,享誉海内外。目前,全县苹果
栽植面积55万亩,人均1.7亩,每年35万吨优质苹果畅销五湖四海,使"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名
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