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今临西县域属兖州之地。
商代末叶,本域属纣畿内地。
西周为邢国聂北之地,邢灭属卫,战国归赵。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本域属巨鹿郡(治所邢台平乡)。
西汉初,设清渊县,治青阳,属巨鹿郡。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改属魏郡。
始元至元凤间(前86一前75年),汉昭帝封太常江德为榆阳侯(国),治在今临西县吕寨乡一带。
三国魏,清渊县仍名。
黄初二年(221年),更隶冀州部阳平郡。
西晋,咸宁中(275—279年),清渊县改称清泉县,属司州阳平郡。
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县为临清县(临清之名始此),并徙治于今临西县仓集镇。
前燕,临清县改隶司州部建兴郡。
前秦、后燕、魏仍之。
北魏时期,临清县徙治于榆阳城旧址东十里(今临西县仓集镇东月洼寺一带),属相州清河郡。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临清县复置清渊县,治迁清水(今冠县清水镇),隶相州阳平郡,
北齐时期,临清、清渊二县合并,复称清泉县,治清水(今冠县清水镇),属司州阳平郡。
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为临清县和清渊县,临清县仍治今临西县仓集镇,属冀州部清河郡。
开皇十六年(596年),析临清县另置沙丘县。
大业二年(606年),省沙丘县入临清县。
唐武德元年(609年),避唐高祖李渊讳,将清渊县并入临清县,仍治今临西县仓集镇。
唐武德四年(612),析临清县复置沙丘县,贞观元年(627年),省沙丘县入临清县。
大历七年(772年),析临清县南境别置永济县,治今临西县张桥店,属贝州清河郡,唐末废。
后梁、后汉、后周,临清均隶大名府。
后唐属兴唐府澶州,后属广晋府。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属大名府。
熙宁五年(1072年),入宗城县为镇,旋复设,仍隶属大名府。
金天会五年(1127年),临清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因避水患徙治曹仁镇(今临清旧县)。
正隆二年(1157年),改属大名府路恩州。
元代临清县属中书省濮州,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设临清御河运粮上万户府,为枢密院直属。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临清县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洪武二年(1369年)徙治中州纸马巷(临清闸)。
洪武七年(1374年),割堂邑县会通乡来属。
景泰元年(1450年),徙治临清闸东北三里建砖城为治所(今临清市旧城区和临西县河西镇部分)。
弘治二年(1489年),升为临清州,领馆陶、丘县,属东昌府。
临西县历史地图(3张)
清初,临清袭旧称临清州,不领县,属山东省东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为直隶州,领夏津县、武城县、丘县。
民国二年(1913年),临清州降为县,属山东省济西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隶东临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更隶德临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直隶于山东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第四专署驻临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袭占临清城。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伪临清县公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 于临清县西北部(今威县境)建临清县战委会,翌年于临清县西境(今临西县域)建临清县抗日民主 *** ,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领导。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 *** 划临清县、企之县、清河县三县邻接地域建立宏毅县,属冀鲁豫行署冀南办事处。
同时,馆陶县的果子园、魏僧寨划入临清县,为八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31日临清解放,县 *** 政权被推翻, *** 革命政权迁驻临清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