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埔镇又是永春县的主要侨乡侨亲大多数旅居在越南、印尼、缅甸和美国及港澳等地,达6万多人。
解放后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的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均系达埔人,留下了“一乡三侨领”的佳话。许多侨亲情系桑梓,热心捐资公益事业,帮助发展生产,为侨乡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达埔镇”的“埔”字怎么读?
永春香都大酒店达埔镇356国道如意小区1栋1单元
香都大酒店,坐落在永春县达埔镇香都如意广场。以达埔为中心距县城16公里,东临石鼓、岵山、仙夹等乡镇,西接玉斗镇,南与安溪县湖头镇、金谷镇交界,北与蓬壶镇接壤。永春县城、蓬壶,永春魁星岩、百丈岩、东西大峡谷等休闲景点都在1个小时车程内。酒店装修时尚而雅致,皆配以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所有房间的色调、布置与装饰皆与自然生态做了巧妙的融合,使宾客暂时远离都市喧嚣、工作繁扰,尽享静谧清逸的休息空间,为中高端商旅人士打造理想的住宿体验。
普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埔”,有两个读音,一、读“普”音,“地名用字:黄埔在(广东)。二、读“布”音,“大埔,县名,在广东”。这清楚地说明,只有在广东黄埔这一个地方,这个字是读成“普”的。在广东、福建、台湾还能找得出一些带“埔”的小地名,如,广东河源市有个埔前镇,深圳有黄麻埔、蔗园埔、薯田埔、牛始埔等等,紫金县有个柏埔镇,普宁县有高埔镇;福建漳浦县有南浦乡,由安有杏埔村、埔当村:台湾有大埔、东埔、北埔等个地名,其他省区就不好找这个“埔”了。
如此看来,“埔”这个字仅是用于广东、福建、台湾一带的方言地名用字,没有其他用处,使用范围极狭窄,二期语义单一。可就是这么一个字,却偏偏要弄出两个读音来,在别的地方全都念“布”,单单只是到了“黄埔”这一个地方,就要念成“普”了。
其实,“埔”这字原本只有不这个读音,后来又有了“普”的读音,问题就出在当年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和他的部下身上。本来黄埔是个很小的地方,没几户人家,“黄埔”原本也是读“布”的。当年建黄埔军校的时候,黄埔师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当地人极少。蒋介石是浙江人,他的亲近也多是江浙一带吴方言区的人,上海有条黄浦江,那个“黄浦”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当时是多事之秋,忙乱得很,哪里还顾得上细枝末节,一看,这个“黄埔”的“埔”跟那个“黄浦”的“浦”模样差也差不多,于是蒋介石带头,来了个识字看半边,读成一了普。既然蒋介石都这么念,大家只好跟着这么念了,后来即使是明白的人也就不好“斧正”了,况且当时那么忙乱。
后来黄埔军校名气越来越大,这个被错读成普的“埔”也就以讹传讹、越传越广,直到让字典多出个多音字来为止。已经不可能再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