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方口的名称来源于“杨家将驻防的关口”,不知何时哪些人把杨防口给变成了平庸的阳方口三个字。阳方口位于宁武县城东北十三公里处,海拔1260米,是全县海拔最低的地带,地处桑干河上游的恢河川口,历史上曾称九龙口、九牛口、阳方堡(杨防堡)、阳方口堡。北连大同盆地边缘金沙滩,南、东、西接云中山,禅房山、管滓山、属咽喉隘口,军事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全国唯一的水早关。
据《宁武府志·城池篇》记载:“阳方堡,明嘉靖18年巡抚陈讲筑堡,为中路第一冲口,地势平漫,十万骑可成列以进。”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阳方堡原创建于明嘉靖18年(公元1539年),万历4年(公历1576年)又进行了增修,城堡扩大至二里多。较近的西沟口,苦参凹是阳方堡的屏障。这里不只是宁武的要冲,还是雁门、偏关的屏蔽。一旦大同有事,往往要重兵驻扎于此。这样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老营,北可以应大同、朔县,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民解放军也在此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工事。这里是通往晋西北、内蒙古、大同、太原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国家的重要通道,当代就有北同蒲、朔黄、宁奇三条铁路和忻(州)保(德)、婷(阳)水(偏关水泉)、阳(方口)平(鲁)三条干线公路穿境而过。《三关志》称其为“晋北第一重要地也。”乾隆版《宁武府志》中记载:总督侍郎翁万达在《三关中路图说》中写到“……阳方口直通朔州大川,尤为吃紧,故都御史陈讲疏云,东有雁门勾洼之险,西有老营海偏头之塞,厄岖峪限隔黄河,敌人不便大举,独宁武之阳方口,东西长百八十里,平衍夷漫,即拥十万众可成列以进,此口实敌人必争之地,三关首犯之衡。……故曰,守大同者守山西也,守中路者守两关也,守阳方口者守全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