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中游南岸的关埠镇,古代与达埠(即今汕头濠江区)、庵埠合称潮州“三埠”。关埠镇是榕江水上运输枢纽,是古代潮汕重要商埠之一,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战场。
关埠始置寨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至1274),据《潮阳县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于直浦都门辟村前建门辟关,嘉靖十一年(1532),以关前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称关前埠,后简称关埠。”关埠滨临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阔,早在明代,这里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阳、达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练江北面的谷饶、铜盂、西胪、金玉、河溪等数十乡的农产品、山货和土特产通过关埠港销往潮汕各地。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潮阳人肖鸣琴在关埠港建立电船运输公司,北至揭阳县城,南至潮阳、海门,东至汕头等地,人货皆由电船运输,关埠港口年吞吐量近万吨,客运量逾10万人次,关埠港一派繁荣景象。民国初,实业家陈坚夫又修筑加固关埠港码头,增购电轮24艘,货物可运至汕头转运香港、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等地,各地销往练江平原各乡镇的工业品及建筑材料,也多数在关埠港上水,在埠内集市交易,关埠成了万商云集的乡镇商埠。关埠镇滨临榕江,隔江和揭阳的地都、炮台镇相望,是潮阳和揭阳两地的交界处,因背靠小北山,面向榕江平原,是榕江、练江平原交通要道,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潮州双刀会首领黄悟空占领关埠,是年十一月初,潮州知府吴均领兵勇前来围剿,在关埠与黄悟空的双刀会展开激战,林大眉等60余名会员在战斗中被俘,11月24日,黄悟空从关埠出发,率双刀会会员数千人围攻揭阳城,兵备道李璋领知府吴均、潮阳知县寿棋等驰兵镇压,黄悟空及其部将徐善、黄大头、黄佛保被捕杀。为了镇守关埠这个练、榕两江平原的门户,清廷在关埠设营房3间,火炮4尊,驻扎军队,又在关埠石井乡设营房20间,炮6尊,柴船一艘,在榕江巡逻。民国初年,广东军阀洪兆麟的谢文炳师在关埠设留守处,1925年10月,为策应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方惟精率农民自卫军攻打关埠,与谢文炳师留守处部队展开激战,打死敌人4人,伤6人,缴获枪支40余支,子弹一批,农民自卫军还在关埠组织民众,打倒土劣,严惩贪官污吏。1927年10月,贺龙、叶挺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南进潮汕,在关埠作短暂停留,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在关埠留下了革命的种子,后来关埠一批青年先后参加红军,为抗日和解放斗争作出了贡献。
关埠镇位于潮阳市区西北部,地处榕江中游南岸平原,地平、土厚、水丰。南以小北山为屏障,北临榕江。汕头、潮阳、普宁、揭阳、潮州五市在这里交接。有了这地理上的因素,关埠很自然地在有史以来就成为榕江平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心之一。20世纪90年代,这个历史重镇被列为潮阳三个次中心城市之一。
关埠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闻名的水稻高产镇,是市水稻高产区,还有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等。水果以柑、香蕉、荔枝、龙眼为大宗。至2000年已连续8年实现水稻年亩产超一吨的纪录,有“高产状元镇”和“潮阳粮仓”之称。关埠又是汕头、潮阳的“三高”农业示范镇,优质果、蔬菜、水产养殖、蟹草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镇有种植业1.1万多亩、养殖业2649亩。农业整体效益比过去大大提高,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约1.49亿元。关埠镇以抽纱、服装、建材、塑料、家具、皮具、皮鞋和藤、竹、草加工等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在关埠渐成星火燎原之势。关埠镇共有工业企业163家、家庭作坊1800多家,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6万元。在这些家庭手工业中,又尤以抽纱和藤竹草工艺最为普遍,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花色品种的不断创新,产品在东南亚、欧美一带畅销不衰,年出口额大幅增加,仅抽纱工艺品年出口额占全市一半以上。
潮阳素称“建筑之乡”,关埠建筑行业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全镇300多支建筑施工队伍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辟了施工领域,年建安量在2亿元以上。镇建筑行业的“大哥大”——市第五建筑总公司通过了ISO9000国际认证,2007年在关埠本地创税1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