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悠久历史
留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境内活动,已发现的生活遗址分布在韩江中游流域,主要有拱厝盘遗址;窑址有梅印、九河、西洞等。
拱厝盘遗址,位于韩江中游阝留隍镇东岸乌石塘村。该地周围原是河湖沼泽,背靠莲花山脉,面积约1480平方米,先后两次从墓地、生活遗址(林炎炮侨胞筹建华侨新村)中土层0.7米—1.25米处发现大量的长方形穿孔石刀、石奔及捕鱼垂网圈、出土釉陶条纹大口樽、釉陶小樽、红陶罐、夹砂黑陶壶等。同时还发现有较分散、纹饰单调,以方格纹为主的陶片。专家认为,属浮滨文化墓葬和生活遗址。文化遗址说明:远在4000—7000年前,韩江流域两岸,先民们已在这里生活,生活来源是以捕捞采集野果为主,猎取小动物为辅。
曾是揭阳县治
留隍原名万江市。春秋战国属百越地,汉时属南海郡揭阳县。宁绍兴十年(1140年),揭阳县治设在留隍,后才迁至揭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重刻《揭阳县老》。《沿革》载:“宋徽宗宣和三年,始割海阳之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宋高宗绍兴二年,废县制并入海阳县。十年,复设,卜地于留隍、玉窖二村。留隍在丰政都,属丰顺县地;玉窖,今揭阳城。”该城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4个城门,东门在妈宫;西门在后井;北门在宫汶头,也曰城之头;南门在街尾李厝埕;里即内,内即城之内。出后井就是是城之外,以当代寨内城墙为界,古代还在宫汶头设码头,名曰揭阳县渡船所,专管往来船只。清初时饶平总兵、邑人吴六奇重建城围,另设4个城门,并田阝留隍地势险要,利于江防,下令在留隍江边建筑码头,以便往来船只装卸货与征收捐税。官府还设《奉县宪示禁石碑》,这块石碑已在当地被发现,放在官汶头风景区内。石碑上规定对韩江船只需加管理,“上水只载饷盐,不载地货,亦不能搭客。”这个碑文,实际上反映当时封建时代这一带的自然经济情况。此外,吴六奇还下令在留隍西北部辟有面积约2000多亩的湖塘,以湾泊江防战船,老百姓称之为“军塘”。这个军塘,成为留隍的一个古景,叫做“军塘鱼筏”。
留隍由来古典
留隍,在丰顺县的东南部,韩江流到这里,正好中游。韩江从大埔高陂镇至潮安归湖镇,其流向形成一个弧形,江阔水深,便于停泊船只;又因这里西北靠高山,少受风寒与涝灾害,适合高品集散和形成集市,故留隍自古成为潮梅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留隍,是丰顺这个年轻县中最古老的圩镇。她的古名不叫留隍,而叫万江,圩镇称万江市。至于万江后来改为阝留隍,都有一段历史传奇哪!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被元兵追击,他带着一批大臣在一个雨夜里躲进宫汶头的万江古庙的一株大榕树下避雨。过了一阵,雨歇天晴,君臣们欲走,雷雨又至,只得缩回树下,连续几次都是如此。一近臣向皇帝进言:“万江庙小,可留皇上,天助我也!”皇帝听其言,便在庙里夜宿。临走,在香案上用香灰写下“留皇”两字。虽然是一个落难的小皇帝,但他的到来,却成为万江这个小地方的人们经历见闻中的一件大事。事后,当地的人们为纪念此事,便将万江改称“留皇”。后来,蒙古人统治中国,是谓元朝,当地人们害怕因地名“留皇”引起祸端,故将“留皇”两字的左边各加上耳旁,便成为今日之“阝留隍”。这个“阝留”字,是阝留隍这个地名所专用的。而今字典还没有收入这个字,新旧中国的新旧版本《辞源》和《辞海》都没有这个字,由此可反证这个传说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