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即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南北朝时先后属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九年(635),以隋牂柯郡之牂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十一年(637),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复置郎州及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县,更名为播州,,因境内有播川得名。十四年(640),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山曰湖江,柯盈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十六年(642)更罗蒙曰遵义。显庆五年(660) 省舍月、湖江、罗为。唐末为土豪杨氏所据。
宋代的播州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郎州后写了《秋词二首》。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全诗:
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释义: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扩展资料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播州即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南北朝时先后属平夷郡、平蛮郡。唐贞观九年(635),以隋牂柯郡之牂柯县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个县。十一年(637),废郎州及所领6县建置,十三年(639),复置郎州及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6县,更名为播州,,因境内有播川得名。十四年(640),更恭水曰罗蒙,高山曰舍月,贡山曰湖江,柯盈曰带水,邪施曰罗为,释燕曰胡刀。十六年(642)更罗蒙曰遵义。显庆五年(660) 省舍月、湖江、罗为。唐末为土豪杨氏所据。宋大观二年(1108),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宣和三年(1121)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嘉熙三年(1239)复设播州安抚司。咸淳末,以珍州来属。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十四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杨赛因不花。二十八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次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宣抚司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至正二十三年(1363)附明玉珍,明洪武五年(1372)降明,六年升为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杨应龙,播州改土归流,分播州地为二,设遵义军民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末杨端据播州始,至万历杨应龙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余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兵攻占遵义,因明制,为军民府,隶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