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历史悠久,有千年古镇之说。早在隋朝,有文字记载的就有袁、马两姓土著居民居此。宋太平兴国(981)年间,马迹塘属梅山蛮地带,这里居住着土著瑶族,在梅山首领扶汉阳的带领下抵御宋军镇压,势力扩展到东至安化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岩,南至湘乡佛子岭,北至桃江泗里河,并在七星、梅子、白沙、首溪、蜉游等筑五寨以防守驻屯,其中首溪寨就在时属马迹塘范围的筑金坝。当时的梅山瑶民常伴溪洞而居。这里至今仍遗留有寻溪、合溪、南山洞、檀木洞、拖木洞等有关溪洞地名20多处。明朝,江西等地多有移民来此居住经商。清嘉庆期间,马迹塘为益阳西路塘汛之一,逐步发展成新化、安化等地民间货物集散地,自此,马埠港湾贸易日趋繁荣,船只排筏运输渐增,店铺相对集中。据民国《益阳县志》载:马迹塘是益阳上乡第一市,街长三里,货物殷实,有牙行(贸易中介)20多家,商店400余家,建起了“四庵七祠八座庙”。形成三街六巷九码头,72家客栈,特别是从水道看马迹塘街,70年代前的木吊脚楼成为资江风光一绝,是资江中游最繁华的重要商埠码头。
马迹塘故事是什么?
马迹塘镇,既是一个商埠古镇,又是一个民尚俭朴,民俗风气较浓的文化古镇。独具匠心的马迹塘“故事”是流传在马迹塘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彩扎艺术。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下南京城后,易名天京,欢庆之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皇”。从此,“高台”艺术便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太平军失败,马迹塘将士就把“高台”艺术带归故里,每逢佳节展演一番。马迹塘人民就把这种“高台”艺术称为“故事”。“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演集古老、传奇、现代艺术于一身,独具美、奇、巧、特、险之魅力,奥妙无穷,耐人寻味。“故事”其所以巧,奥妙全在一条经过精心锻制的钢筋上(苔心)。“故事”其所以奇,主要是立意新颖,险象丛生,令观者迷感不解,回味无穷。节目有许仙游湖,刘海砍樵、三打白骨精、打铜锣、香港回归、计划生育、一国两制等题材,取材广泛,艺术高强。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神话、戏曲、民间秩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2006年,马迹塘“故事”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马迹塘“故事”正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标冲刺。如今马迹塘“故事”已经成为湖南独有,湘中一绝,桃江民间艺术宝库之瑰宝。
自有马迹塘“故事”以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每逢重大节日,马迹塘人民总要扎十多台“故事”进行庆祝。2006年4月3日,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的“欢乐大蓬车”开进益阳,马迹塘镇组织了5台“故事”,向全中国人民展示了“故事”的魅力。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红茶绿茶,马迹塘的新婚抬茶。”前者是说马迹塘起源于清朝太平天国期间的“高台故事”十分的奇特;后者是说马迹塘的抬茶,喝后令人难忘。
马迹塘故事源远流长。 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下南京,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中的文员黄春林、金世才(马迹塘籍)将“高台”艺术带回故里,并将它演变成一种由演员扮成各种人物造型立于高台,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民间称其为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故事薪火相传
新中国建立后,涌现了李旭林、黄和清、詹儒珍、周尚青等一代又一代“故事”传人,所扎的“故事”题材新颖,造型大方。既有以湘剧、京剧为模本的剧目,如《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也有以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为脚本的题材,如《刘海砍樵》《牛郎织女》。同时,更增加与政治、经济相关的表演内容,如《计划生育》《一国两制》《普天同庆》等等。
目前,以詹儒珍老艺人为首的桃花江马迹塘故事演艺团专门从事“故事”的培训和创新。
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独具美、奇、巧、特、险等艺术特色。据老艺人汪萼贤介绍,彩扎是表演马迹塘故事的第一步。将一个预制的故事木座放置于围墙的空坪中,木座是宽1.2米、长1.4米、高0.85米的木柜,内放50至60公斤的石板或铁块,稳固重心。再将一根长3.5米经过造型制作的铁轴,插入木座中心加以固定。轴端要用绑腿棉花将演员身子围紧,再安上假腿。事毕,演员姿势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提或踢,十分自然。“故事”扮演者选角,十分讲究。每台演出要根据剧情需要,精选两三名5岁至9岁的男女幼童。健壮、身轻、俊俏、聪明、活泼、大胆、有耐力者方可入选。真人配合彩扎人物,造型逼真,场面壮观,表演到位,给人以美的享受。七龄儿童扮猴子逗乐毕福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