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递铺就可以说是现在的快递公司,而且是古代的加急的快递公司,同样都是运送物品,批量运送物品。
急递铺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它肇始于宋,迄元朝普遍推开。
邮驿组织由兵部驾部直接管理。“凡奉使之官赴阙,视其职治给马如格。官文书则量其迟速以附步马急递”。邮驿组织的功用与效应,日益为全社会所关切,分工越细密。一种高速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快速军邮制—— 急脚递,就在这时应运而生。这种 急脚递,有 步递,有马递,有急脚递。 急脚递最快,日行四百里。递铺之间相距不一,有10里,有20里。但据说,这种快递只用于战争时期。至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又有一种 金字牌急递铺,如同古代羽檄一般,速度更快,每天可行五百里,专门递转皇帝下达的紧急军务。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设有都提控急递铺兵。
国家疆域广大,“ 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邮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 毕举”。急递铺的作用极为显著。元世祖时,自燕京至 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户内,签起铺兵。至 元九年(1272年),有人上疏说:诸路急递铺名,不合人情。急者急速也,国家设官署名字必须吉祥者为美,宜更定之。遂更为“通远铺”。于是,后来又称急递铺为“通远铺”。
元朝建国以前,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年)下诏:“随处官司,设传递铺驿”,急递铺自是广泛建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进一步在 元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降九品铜印,设提领三员”,以加强对急递铺的管理。据《元史·兵志四·站赤》载:元代中书省所辖腹里各路,以及河南与江北等处、陕西、四川、云南诸路、甘肃等9个行中书省,所辖陆站、水站、牛站、狗站、 马站、轿站、步站,总计为1401处。元代驿站的里距,史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但由宋、明前后二代驿站的里距推测,元代驿站的里距,与宋、明当相去不远。元代急递铺的里距,一般是:“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⑩〕,铺兵5人。以此观之,元代急递铺的数量,亦将在水马驿之上。
明代驿递之制,基本上沿袭元代。急递铺尤其如是。从铺舍建设、内部经理、公文检验、包装、交接手续,到急递之法与对 铺兵的具体要求等,几如出自同一模式。明代水马驿的里距,“陆站六十里或八十里”;水站一般比陆站长些。急递铺的铺距。洪武元年正月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划一,但以10里者居多,则是 凿凿有据。
例如:北直隶顺天府 宛平县万历时,有急递铺12处。其规制、职掌、铺兵额数、铺距、方位、邮递路线为:每铺设铺司(铺长)1名,掌送到 官文书籍记件角时日而递发之。铺兵3名,轮次传送,凡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