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簪子的含义有以下:
1、婚姻信物:簪子是古代的定情信物之一,有着结为夫妻的意思。发簪是古代女子束发的饰品,女子用来绾定发髻,它也是簪、钗的鼻祖。有一种携手同行的含义,送给女子簪子则是表示要娶该女子为妻。古代恋人之间还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折断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心爱的人,一半自己留着。等到再次相见的时候再合在一起,所以玉簪也就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2、及笄礼物:古代女子满15岁就被视为成年,也称为及笄之年,送发簪是作为女子成年礼礼物。
3、表达欣赏:表达对女子才艺的欣赏,一种认可,也有打赏的意味。
发簪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渊源极久,最早年代已不可考,因为我无法在看到一个类似发簪的物品的时候就断定它是不是发簪,那么,我要说的是,最早出现类似这种物品的时候,是在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墓葬中,开始出现骨质的类似制品。
在春秋时期,礼仪的发展,让发簪成为一个成年礼上不可缺少的角色,未成年的孩子,是不允许使用发簪挽头发的,但是头发披散也似乎并不适合礼仪,于是他们使用布条之类,把头发绑起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剃发易帜,在清朝的统治下,汉族男子放弃了原有的成年礼——加冠。但是女子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形式,用使用发簪来区别已婚女子。
春秋——南北朝,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和社会风气:崇尚简朴,清静无为,奢侈的金银穿戴就时社会风气而言,大概会被当成暴发户,老子的思想贯穿其中,所用的首饰似乎大部分形制简单,很少从已出土的墓葬中发现太过华丽的金银首饰,玉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春秋至汉代墓葬中,玉质、骨质的发簪多见。春秋时期是没有耳环这一说的!当时戴耳环的,都在当时被视为南方少数民族的蛮夷们,才穿耳洞,戴耳环,后来在秦朝统一后,慢慢从南传播到北方。
当时的发簪既然是玉簪和骨簪、木簪居多,为什么后来金银大行其道呢?个人认为,佛教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作用。佛教传入中土后,从汉朝开始发展,其所宣扬的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引,又称七珍。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自然而然的,这种风气就开始兴盛起来,再加上金银质地柔软,可以做成更多款式的饰品,不仅仅限制在玉、骨、木那传统的形式了。不满意可以熔炼了锻造出新模样的首饰,其价值也不会改变。自唐朝起,金银首饰开始大行其道,发簪也自然而然的开始了演变,在这个时候,开始分化:簪、钗、步摇三种形式。
于是在宋元时期,金银制的发簪达到鼎盛时期。以下引用杨之水女士的著作用原话:
宋元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题材广泛,要求“团造镂巧精细”,纹样丰富多彩、清新俊丽且富有生活。就样式来说,宋代金银首饰一面先有辽、后有金的影响,一面更有着自己的创造,以是逐渐完成了唐式向宋式的转变。
宋元首饰使用面非常广,且成批打制集中在嫁女时节——如果是一家一户的集中购求,常常会雇请银匠到家里来专务打造。
首饰,宋元又俗称“头面”,通常指女子的全副簪戴。稍稍扩展,也可以把佩饰包括在内。宋元女子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钏镯、戒指、帔坠,在南宋的时候为聘礼中的“三金”,如果没有金,也可以银代之。作为金银首饰,一桩大宗的需要,便是嫁娶。至少可以说,金银首饰的成批打制是集中在嫁女时节。如果是一家一户的集中购求,常常会雇请银匠到家里来专务打造。也因此出自同一银匠的一时打造,而多半簪钗成双、头面成副——头面一副之数少则十几,多则二十以上(元《瘸李岳翫江亭》杂剧有一段牛员外的插科打诨,道:“大姐,金银玉头面三副,每一副二十八件,每一件儿重五十四两,怕大姐爱逛时都戴在头上,压破头可不干我事。”每一件儿重五十四两,当然是谑语,但每一副二十八件,应不是虚),并且一眼看去便可认得分明。元郑廷玉《宋上皇御断金凤钗》杂剧因此可以为断案故事设计一个系在一组金凤钗上的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