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江油县(旧治):今平武县南坝镇月渡; 龙州/江油县(宝佑徙治):今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
仪陇县:今仪陇县金城镇;
凤州/梁泉县:今凤县凤州镇; 西和州:今西和县汉源镇西北3里;
兴元府/南郑县:今汉中市; 褒城县:今勉县褒城镇; 葭萌县:今剑阁县东北嘉陵江东岸;
昭化县:今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 西 县:今勉县西老勉县; 嘉川县:今旺苍县嘉川镇嘉川坝;
真符县(旧治):今洋县华阳镇; 黄金县/真符县(乾德徙治):今洋县黄家营镇真符村;
利州/绵谷县(旧治):今广元市; 西水县:今南部县保城镇; 阆州(淳佑徙治):今苍溪县王渡场大获山;
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 奉国县:今阆中市老观镇; 剑州/隆庆府/普安县:今剑阁县普安镇;
新政县:今仪陇县新政镇东南村;阴平县: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阴平村;剑门关/剑门县:今剑阁县剑门关镇;
巴州/化城县:今巴中市; 武连县:今剑阁县武连镇; 兴州/沔州/顺政县:今略阳县;
恩阳县:今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 普成县:今剑阁县王河镇; 蓬州(旧治)/蓬池县:今蓬安县茶亭乡蓬池铺村;
曾口县:今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 蓬州(淳佑徙治)/相如县(淳佑徙治):今蓬安县河舒乡燕山寨;
伏虞县:今仪陇县义路镇李家坝; 长举县:今略阳县白水江镇; 良山县:今营山县安固乡群力村大官山;
相如县(旧治):今蓬安县锦屏镇; 清川县:今青川县清溪镇; 南部县(宝佑徙治):今南部县城关镇南1里;
廉水县:今南郑县廉水乡; 大安军/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镇,一说大安军在三泉县西1里;
难江县:今南江县;
上津县:今郧西县上津镇; 平利县:今平利县老县镇; 阶州/福津县:今陇南市武都区三河乡;
栗亭县:今徽县栗川乡栗亭村; 将利县:今康县境内; 佑川县:今岷县东南60里;
长道县:今西和县长道镇; 大潭县:今礼县雷坝乡; 天水军/天水县:今天水市秦城区天水镇;
河池县:今徽县; 利州(淳佑寄治):今金堂县同兴乡;
平蜀县:今旺苍县东河镇冯家坝; 晋安县:今南部县升钟镇; 岐平县:今苍溪县歧坪镇;
临津县:今剑阁县香沉镇群英村; 永归县:今剑阁县店子乡; 其章县:今巴中市巴州区东偏北;
七盘县:今旺苍县黄洋镇赵家坝; 盘道县:今南江县八庙乡; 宕渠县:今营山县黄渡乡景阳村人头山;
蓬山县:今营山县三元乡兴福寺; 始宁县:今巴中市巴州区清江、斯连、花溪三乡交界处;
清化县:今旺苍县木门镇木门场; 归仁县:今平昌县; 地平县:今旺苍县普济镇大营村;
大牟县:今南江县正直镇; 符阳县:今通江县涪阳镇; 白石县:今万源市竹峪镇;
广纳县:今通江县广纳镇; 东巴县:今万源市西南;
--------------------------------------------------------------------------------
注①:三泉县,《宋史·地理志》作直属京师,此处有误。首先,京师即指东京开封府,东京是开封府的正式称号,
没有注明直属东京,或开封府,或京畿路,即表示该县不属于以上三机构,查宋代史料,这三个机构也没有
对三泉县的行文。其次,在宋代史料中,明确表示三泉县属利州路管辖,行文中与诸府州并列,因此表示该
县实属利州路直辖。
地膜在生产中已被人们利用30多年,最初的集体生产仅在育苗中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增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通江县1988年地膜玉米在800m以上高山地区得以推广,被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随后地膜玉米、甘薯、马铃薯在全县普遍推广,增产效果显著,蔬菜、水果、食用菌膜栽技术也随之推广利用。
一、回顾历史,正确评价功过
地膜栽培技术是增温保湿、保水保肥、节劳减支、增产增收的一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在旱作农业相对集中,面积大、且水源条件差的地区推广地膜栽培比露地栽培有几大优点:一是可使地温提前升至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比露地栽培提前15~20天达到作物全生育期要求积温,可提前成熟收获,躲过夏复旱达到高产;二是盖膜栽培保墒能力强,可减少灌溉用水,解决了水源水足的生产用水矛盾;三是减少除草、用药用工、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比露地栽培可增产20%~30%左右。
现有膜栽生产因技术措施不到位,农民生态意识差,存在面源污染加剧的负面影响。一是地膜栽培后残膜大部分末回收,残留土中形成白色污染。2007年县土肥站在涪阳镇火石岭村进行污染源测定200年地膜栽培地块,年亩使用地膜2.1kg/亩,残留土中1.4kg/亩、为总使用量的63.6%。二是盖膜栽培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的田块有害物质挥发减少,残留在土壤中的越来越多,既形成土壤毒害,又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提高。
二、提高科技含量,切实解决不利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和谐,农田生态也要适应发展需求,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含量也应不断提高,地膜栽培技术要进一步推广,就必须切实解决好生产中的不利因素――面源污染。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把地膜技术从用膜到回收残膜、售残膜的全套技术让广大农民掌握利用,自觉形成科学用膜、回收处理残膜的良好习惯。二是在盖膜栽培科技含量上,通过培训、示范引导不断提高,特别是整地盖膜质量,作物的肥水管理上要切实按技术规程实施,使之不断挖掘我县膜栽工程增产增收的潜力。三是在农药的选择上,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及农产品中的残留量。四是科学施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与化肥、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重施基肥,适时追肥,尽量减少肥料浪费。五是积极示范推广光谱杀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切实达到膜栽技术越普及,生态环境越优美,土壤、农产品质量越高的目的。
三、前景与措施
我县农业膜栽工程从单纯育苗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普及到不同粮食作物、瓜果、蔬菜、花生、食用菌等整个农业生产,在不同作物上都收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特别是高山区亩增产增收的幅度更大。经测算,地膜玉米生产成本381元/亩,其中地膜25元/亩,肥料70元/亩,种子30元/亩,农药6元/亩,人工费250元/亩。露地栽培仅少用地膜25元/亩,却多用人工除草2个工(按省劳力平均25.49元/日)51.98元,多用成本26.98元,膜栽玉米亩收入648元,露地玉米500元,膜栽玉米比露地栽培亩增收173.89元。我县每年玉米播面30万亩,马铃薯10万亩,甘薯13万亩,过去膜栽总数仅10万亩,还有40万亩是常规栽培,这就是膜栽工程的增产增收潜力,加上蔬菜,食用增产增收的潜力更大。玉米潜力可达1 000万kg,马铃薯可达1 200万kg。甘薯可达1 000万kg,三大旱作潜力3 200万kg。
综上所述,膜栽工程在解决不利因素后,可继续扩大实施力度,推动农业不断发展。在措施上首先是基层党、政部门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发展上,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为三农工作搞好服务。其次对各种技术力量组装配套,如农业、农机、水利、财政、环保、气象等,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技术人员是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先锋。大面积推广利用,要靠党政干部指挥农民实干,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走弯路,就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通联:四川省通江县土肥站 636700)